案例分享|預設編程效果不如預期,該如何處理呢?

今天,我們來聊聊如果使用 pre-programmed protocol 成效不如預期,該怎麼處理吧!🤔

使用 pre-programmed protocol,常常只能依著編程名稱對照著臨床病名選擇使用。

這樣做感覺很直觀,但臨床上被診斷為"板機指"的人,就一定是肌腱炎嗎? 在FSM的世界中,不一定喔! 有板機指症狀 (關節卡卡),除了控制手指活動的肌腱,還有附近的韌帶、結締組織的發炎,或是關節本身與相關構造,都有可能導致類似的表現。

如果用 preprogrammed protocol 效果不如預期,第一步通常要先檢查原本的診斷是不是正確(就像吃了一週感冒藥還咳不停,就得想其他的鑑別診斷啦 )以板機指這個例子來說,這時可能需要改用 joint 或 ligament 相關的頻率囉~

如果門診比較忙,沒辦法用 Manual run mode 逐一測試,也可以先寫個 screening protocol,例如這個案例可以先試 40/191,195,100,77,480,157,386…(當然這要看疼痛位置,最好還是透過 PE 定位一下📍)

1️⃣找出哪些姿勢會引發疼痛,或找到壓痛點,記錄治療前的疼痛指數

2️⃣每組頻率運行2-4分鐘,測試並紀錄疼痛指數

3️⃣找出能降低疼痛的頻率

假設發現 40/100、157、386 這幾組比較明顯有效降低疼痛指數,就可以針對這幾個結構完整編寫protocol,加上trauma basics 294,321,9/,慢性發炎 284/,torn or broken 124/,vitality 49/... 等等。

不只精品,FSM protocol也可以半訂製!

介於成品與量身訂製之間,FSM的protocol也可以模組化。有醫師會把各個組織寫成一個個小protocol,再利用機器的batch protocol(編程組套)的功能,選擇串接運行;或是用軟體的 ”Include” 功能,把小protocol匯集成一個半訂製的protocol,再配合使用 “Append” 功能,可以更有效率的準備合適的編程喔!

以上小小心得分享,也歡迎大家分享類似經驗,互相交流唷🤝

#FSM

#頻率共振微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