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享|FSM治療後神經變得敏感?
有醫師提問:「治療同一個患者的板機指、用同樣的FSM程式(tendonitis),第一次治療後有改善,但第二次治療後回去卻說變得比較痛,是不是神經變得較敏感而導致病情惡化?」🤔
💡 在治療化療周邊神經病變和神經痛的情況下,我們有碰過個案使用FSM後,感覺原本的paresthesia區域變大;或是原本雙腳都感覺不到了,做完FSM後覺得「腳重重的」。這推測是因為神經和髓鞘修復的過程的反應,可能需要穿插使用不同頻率(例如 40/396、81/396、13/396)來調整效果。
不過,就這個板機指的個案來說,「FSM造成神經過敏而導致病情惡化」的假設跳得好像有點遠 🤪 Tendonitis protocol本身幾乎不會針對神經頻率治療,而且症狀也不像典型的神經痛~
💡 用FSM治療疼痛,我們需要先弄清楚
❓pain generator 是哪個組織?
❓哪些動作會引發疼痛?
舉例:「長時間按訂書機,拇指和食指不舒服」不一定是板機指,也可能是關節、韌帶或周圍構造在作怪。如果直接選tendonitis protocol,雖然直觀,但命中率可能不高。😅 
畢竟,如果沒有像FSM這麼需要精確頻率的治療手段,臨床上通常只要提供大概的病程預測和治療方向。但只有在需要精準設定頻率的FSM或需要超音波導引精確注射時,才會需要非常精準的診斷。
舉例來說,在 PRP 的世界裡,超音波導引精確注射到需要修復的位置,效果會遠遠優於幾分鐘收工的關節內注射;在FSM世界裡,若選擇的頻率未抓到真正的癥結,治療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喔~
⚡FSM使用的是microcurrent,光是微電流本身對骨關節疼痛就可能有幫助(paper不少📄),但若能針對癥結組織進行治療,也會有更好的效果。像這個案例,除了tendon,ligament、joint、bursa,以及關節周圍其他結構,也有可能才是罪魁禍首喔~
💡回到案例, 當病患說,治療後「變得比較痛」時,我們還是要先弄清楚疼痛復發的原因和本質是甚麼喔!
例如說,如果治療椎間盤後,未能避免彎腰抱小孩,症狀實在很難不復發。疼痛的復發可能與患者治療後的日常使用習慣或動作姿勢有關,治療後病患也需要避免再次施加過度負荷或引發不良姿勢。
除此之外,FSM治療後若隔幾個小時,病患覺得「變得比較痛」,還需要鑑別該部位是否有未被察覺的潛在的感染(因為依照FSM的理論,使用頻率降低控制感染所需要的發炎反應,就有可能出現疼痛反應)。
另外如果使用頻率放鬆肌肉,隔一陣子疼痛上升,則要考慮原本的肌肉僵硬是身體為了保護肌肉下面受傷的關節或是韌帶的反應喔!
✨✨頻率的精確性讓治療可以很細緻,也常常需要更深入的思考✨✨
====
也歡迎大家在FSM討論區分享心得和討論喔!
下一篇我們再來討論﹑如果使用FSM的預設編程preprogrammed protocol效果不如預期,該如何處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