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protocol主要是針對 外傷 導致關節受傷疼痛,作為就醫前的輔助治療。
例如打籃球時落地不慎傷了膝蓋,眼看著越來越腫只能在場邊彈繃+冰敷,這時如果可以再加上趕快使用 #7,可以大幅減少關節的腫痛。(為了使用方便,protocol縮短為30分鐘,狀況允許請多次重複使用)
根據 UpToDate,急性外傷性膝蓋疼痛常見損傷的部位是前/後十字韌帶、半月板、關節內軟骨和硬骨、股四頭肌肌腱以及髕骨。(嗯,差不多就是膝蓋的所有構造😆
主要頻率:
18/62,162 止血頻率:急性創傷常常伴隨腫脹,過幾天會出現瘀血,表示在創傷當下皮下的小血管也有受傷出血。盡早控制出血可減少傷口的腫脹發炎。
40/39,59,783,191,157,214,480,142,100 降低關節各結構的急性發炎
由於有這麼多可能需要處理的結構,30分鐘內的治療,每個頻率能分到的治療時間是很有限的,所以建議多次反覆使用喔!
當然,如果使用者有能力以理學檢查判斷損傷結構,例如前十字韌帶損傷,就可以更精準的用manual run mode手動操作,或是編寫更符合所需的protocol。
依照損傷的位置,也可以搭配不同的protocol使用,例如,
如果膝蓋急性扭挫傷,可以使用 #7 + #20
如果扭到腳踝懷疑韌帶受傷,則可以搭配 #7 + #23 + #30
要注意的是,如果是慢性退化的膝蓋疼痛,可能也對止痛有部分幫助,但是已經退化磨損的軟骨等構造,可能還是需要配合增生/PRP/羊膜注射或其他治療以及加強repair的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