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屆微電流年會 (Annual of Microcurrent Conference)中,有一位使用者分享一個很生動的比喻~
很多使用者一開始使用FSM時會選擇pre-programmed unit,依照建議選擇protocol,可以很快上手。有點像是中藥的方劑的使用,這次工作坊中張哲彬醫師的分享就是將這樣的使用方式展示得出神入化!
預先寫好的編程也像是廚師煮好的佳餚,方便快速享用;
而感受不同頻率的個別效果,覺察出洋蔥的哀傷,又是另外一種樂趣了~
不過,如果是比較複雜的情況,確實是很難使用一個現成的protocol涵蓋所有可能的問題。例如失智症,可能有血管、代謝、毒素等多種影響因素,有時必須要像剝洋蔥那樣一層一層的解開才能抵達核心。使用FSM需要找到癥結,才會有效,就會有效。
老師常說,有時我們需要更多的耐心和信心,相信奇蹟的發生。
在FSM,所謂的"奇蹟"不是甚麼超自然的力量,但有時候其他療法覺得無解的情況,如果能找到正確的頻率,FSM有時真的能改變一切。
使用pre-programmed protocol確實方便,但很重要的是要能夠正確診斷、正確選擇。例如如果覺得背部拉傷,但使用myofascial pain卻改善有限或甚至沒有效,其實這就告訴我們或許背痛的問題有其他的因素,例如是椎間盤、小面關節、甚至可能是來自內臟的轉移痛(referred pain)。
將診斷簡化為編程的名稱會讓剛開始進入FSM世界的使用者很容易進入誤區(霧區?)。正確的方式是要將對頻率的反應加入鑑別診斷的思路中,才能撥雲見日喔!